习近平疫情下连访3省,传递出哪些信号与决心?

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蔓延,各国的经济、社会都受到了较大冲击。

美国,2020年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-4.8%,终结了连续6年保持增长的态势;

英国,第一季度GDP年率初值为-1.6%,降幅创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最大;

俄罗斯,第一季度GDP增速预估在1.5%~2%;

中国,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-6.8%,这是自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季度性的萎缩。

越是在这个时候,越要用全面、辩证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,越要增强信心、坚定信心。”习近平为发展发出呼声。

3月29日至4月1日,习近平赴浙江考察;4月20日至23日,习近平赴陕西考察;5月11日至12日,习近平赴山西考察。

短短45天内,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离京。除了统筹疫情防控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外,在3省考察期间,有许多行程安排别具深意,而且一脉相承。

浙江之行,他重访“两山论”诞生地安吉县余村、考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;陕西之行,他首站来到秦岭,听取当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进展;山西之行,他专程来到汾河两岸,了解汾河及“九河”综合治理情况。

每次出行,都行程满、连轴转。但可以看到,总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其中,那就是:生态优先,绿色发展

正如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说,“习总书记的几次考察传递出明确信息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。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。”

大到国家,小到企业、个人,此次疫情中,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。水生态信息网特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3省考察中涉及生态环境的讲话进行了整理,谨望能对大家带来一些启示,在困难之际,更需坚定方向、竖起信心,撸起袖子加油干!


1、浙江之行



+


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,习近平赴浙江调研。

此行中,习近平深入安吉县余村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,聚焦生态文明建设,调研浙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主题。

“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,生态本身就是经济,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。”

微信图片_20200619145415.jpg

3月30日,习近平考察浙江安吉县余村

余村是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一个小村庄,但它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——“两山论”的诞生地。
2005年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,就是在这里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15年来,余村始终坚定践行这一理念。从一个曾经饱受矿山污染的“石矿村”、“水泥厂”,发展到今天的翠竹连绵、溪水叮咚、年收入达2.8亿元的“旅游村”、“小康村”,余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
3月30日,习近平时隔15年再次来到余村调研,看着余村的发展成果,称赞道:“实践证明,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,生态本身就是经济,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。
余村的蝶变之路是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扇靓丽窗口。实际上,自2003年至今,这已是习近平第三次来到安吉,每次强调最多的,就是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道路”。

生态从来不是孤立的。生态优先的初级目的是环境,最终目的是民生。安吉的成绩,就是“绿水青山”不断地转化成“金山银山”的明证,当生态效益不断被拓宽、被放大,最直接的受益对象,还是人。

“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,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。”

微信图片_20200619145428.jpg

| 3月31日,习近平考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

西溪湿地公园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,也是“美丽中国”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。
然而,谁能想到,在2002年之前,这里也曾污水横流、杂草遍布、工业厂房散布其中。2003年9月,浙江省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,这处废弃地开始迎来了“华丽转身”,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。2005年4月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写信祝贺西溪湿地开园,希望“把西溪变得更美,把杭州变得更靓”。
这次对西溪湿地的考察中,顺着绿堤、福堤,习近平一路关注着湿地的利用和保护情况。习近平强调:“水是湿地的灵魂,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、最重要的美。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,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。
习近平说,“湿地贵在原生态,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,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,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,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,更不能搞私人会所,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。”
习近平指出,“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,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,把绿水青山建的更美,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,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。”

2、陕西之行



+


2020年4月20日至4月23日,习近平赴陕西调研。

行程第一站,习近平来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随后,乘车至海拔1700m的月亮垭,远眺秦岭牛背梁主峰,听取陕西省吸取秦岭违建问题教训、抓好生态保护等工作汇报。

“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。”

微信图片_20200619145432.jpg

| 4月20日,习近平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,远眺牛背梁主峰

“秦岭和合南北、泽被天下,是我国的中央水塔,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。”站在青山绿水间,习近平深情凝望大山,深刻告诫在场的党员干部。
在考察现场,习近平指出,“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。从今往后,在陕西当干部,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,切勿重蹈覆辙,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。”
“要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的教训,痛定思痛,警钟长鸣,以对党、对历史、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,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,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,履行好职责,当好秦岭生态卫士,决不能重蹈覆辙,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。”
习近平强调,“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,调整区域产业布局,发展清洁生产,推进绿色发展,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”

此次陕西考察,首站来到秦岭进行“现场验收”,这一特殊安排的深意,深深体现着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。

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又是经济财富。”

微信图片_20200619145436.jpg

| 4月21日,习近平考察老县镇茶叶现代示范园区

在老县镇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时,习近平指出,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又是经济财富。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因茶致富、因茶兴业,脱贫奔小康。
在脱贫攻坚战中,绿水青山也是关键一环。乡村振兴还是要靠乡村自身的资源,而乡村的山山水水,就是最直接最便利的资源。牺牲山水换取的脱贫摘帽,是没有生命力的,也是不可持续的。
正如习总书记所说,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,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等全面振兴。”

3、山西之行



+


2020年5月11日至5月12日,习近平赴山西调研。

12日中午,习近平专程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,沿河步行查看汾河两岸生态保护及水治理工作,听取太原市汾河及“九河”综合治理、流域生态修复等情况汇报。

“坚持治山、治水、治气、治城一体推进,持续用力。”

微信图片_20200619150356.jpg

| 5月12日,习近平考察汾河水治理情况

汾河,黄河的第二大支流,是山西最大的河流,被山西人称为“母亲河”。
汾河及九河(汾河太原市区主要支流的统称)一度污染严重。2017年6月,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提出让汾河“水量丰起来、水质好起来、风光美起来”的要求。为了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,提升汾河水质,太原市先后启动治理工程,使“九河”重现一碧万顷。
站在汾河之滨,习近平说,“治理汾河,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,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。”

“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,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、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,坚持治山、治水、治气、治城一体推进,持续用力,再现“锦绣太原城”的盛景,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、影响力,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”

“抓好“两山七河一流域”生态修复治理,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。”

微信图片_20200619145436.jpg

| 5月12日,习近平考察汾河水治理情况

5月12日,在听取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,习近平指出,“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发扬“右玉精神”,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抓好“两山七河一流域”生态修复治理,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。”
习近平强调,“要加快制度创新,强化制度执行,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,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、开发中保护。”
写在后面


对于生态环境工作,习近平历来看得很重。他一直强调,要“算大账、算长远账、算整体账、算综合账。”说的也就是生态环境保护。
当前,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。抓紧复工复产十分迫切。面对压力和挑战,会不会重走发展的老路?生态环境工作是不是要为生产让步牺牲?
习近平的这3次考察,就给了一个明确答案。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,“习近平的这3次考察,传递的信号很明确:无论形式多困难、挑战多严峻,中国将始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。”
站在这个层面,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的誓词: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。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,这样人民不会认可,也经不起历史检验。



技术支持: 四川聚顺成网络 | 管理登录
seo seo